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數位肉身性
分享 | 瀏覽數: 323

數位肉身性

Author: 黃怡儒, 2022年01月19日 23時19分

本展覽的展場位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這裏以前是舊空軍總司令部的基地,斑駁的牆面搭配一走進展場耳邊傳來機器運作的聲音,瀰漫著一種詭譎的氣氛,整個整場以《春之祭》部曲出發,探討「數位肉身性」的四個面向:《春之祭》序曲;未來身體批判性;身體「物質性」與他者;交互被動性;人工智慧、大數據與身體;終章:二十⼀世紀的AI編舞文件展。

 

走進第一個展間,昏暗的展間裡佇立著幾台電視機及投影機,螢幕中播放著有百年多歷史的《春之祭》,《春之祭》是二十世紀初震驚舞蹈界的前衛運動名作,運用古典的神話,搭配祭祀的舞蹈,呈現了一種肅穆的氛圍。特別的是其中一個投影機播放的不是《春之祭》的跳舞畫面,畫面中沒有舞者,只有工廠裡的機器,加上機器運作所製造出的音樂,這個是《春之祭》發表約一百年後,義大利劇場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編創的「無人版」《春之祭》,以當代無人工廠作為隱喻,作品演繹未來城市裡無人駕駛機器的勞動狀態,這也成為本展覽思考的起始點。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類必須因應這樣的風潮進行改變。科斯洛夫斯基提到「不是藝術應適應技術,而是技術的發展應適應文化及人文情境,這是當今所要求的」,從舞蹈方面來看,過往講求以人為中心、注重情感發展,呈現協調與平衡完美肢體動作,然而在現代的舞蹈中,開始邁向多元性的編舞可能,注重技術的精神含量。這充分說明,後現代社會實際上在科技人文的立場上力求在文化中尋求二者的平衡點。那在人機合體的時代中,我們該具有什麼樣的數位身體觀?

 

此作品為「執怨者不怠」,怨念是從愛與恨中掙扎過後,所產生出來的情感,因為有愛才會在乎,又因為有恨所以產生對立,要是掉入怨的漩渦中,捲到最底下,就很難掙脫。作品用三隻機器手臂承托著一個平坦的白色樂園,樂園中有一個個的積木人偶,像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紅色球體受到機械手臂的連動而控制轉圈,彷彿暗示著社會中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經常性的調節、環繞、騷擾和妥協,這樣的慣性運動會有被打破的一天嗎?

此作品的呈現方式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展間非常的暗,只有中間旋轉的圓盤,圓盤上圍繞著一圈纏繞的線,透過光的投射,線上出現了活靈活現的芭蕾舞者,作者運用對於動態序列照片的研究,對光源的數量做改變,舞者也會隨著一起增減,從一變多,或從多變一,不過事實上,這裡只有一個舞者,而這個舞者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將被光所描繪,不斷重複。

 

「肉身性(Corporeality)」的拉丁文字根,有「物質性(Materiality) 」的意思,這個字與身體的關聯並非絕對的單一指涉,也因此,若從「肉身」字根中所強調的物質性作為出發點,也許能提供另一種在數位時代對身體的想像——當「人」的身體逐漸消失,「物」的可能性也就越顯得重要,以此重新省思科技與物的關係,在此展間中,威斯特法爾(Sarah Westphal)的作品《深海之中》

在一個巨大的投影幕中,放進一隻放大版本章魚與水波暗房相對應,在水與光的相互反射中,將觀者抽離外在環境,使觀者沉浸在移動中的影像,和章魚的呼吸同步,藉由照片的2D/3D、現實與虛幻中切換,達到豐富的感官體驗。

 

「Interpassivity(交互被動性)」是90年代由學者伯法勒(Robert Pfaller)所提出,用來討論現今廣泛的參與式藝術。驫舞劇場《看見你的自由步》在科技的輔助下,以AR擴增實境邀請觀眾進入舞蹈中,藉由觀眾的舞步對比出相似的世界舞蹈影片,更進一步還能、創造出屬於觀眾自己的觀賞角度及流動,讓觀眾透過每一個舞步的發動自行發掘舞蹈在於周遭的美感體驗、欣賞在眼前真實呈現舞步。

 

在展覽的最後,播放一個小短片,內容有關徐家輝透過靈媒與數位技術與另一個世界溝通,在舞踏大師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死後31週年時,他在土方巽的墓前招喚他的靈魂,點燃未來編舞的希望,土方巽常以「暗黑舞踏」來稱呼他的身體表現形式,例如:舞踏心經二點零,主要功能是邀請幽靈進入虛擬世界,此展覽除了短片還結合極黑之暗的遊戲,用第三方的視角,讓觀者體驗遊戲的同時,也能探討對舞踏(Butoh)世界的思維、動能和探索的追憶。

 

整個展覽透過很多不同的展演方式及作品,結合了舞蹈、肢體及技術,讓觀者可以去反思不管是「人」的肉身、物質、或是科技,怎麼去互相激盪出新的產物,在越來越數位化的時代下,這些過往只關注在人肉層面的藝術,該如何重新去定義、進行改變,更是本展覽想帶給大家的思考點,值得大家去看看!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