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燈火闌珊處—台大合唱團2019冬季音樂會《燈之河》
Author: 劉馬利, 2019年02月03日 21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台大合唱團2019冬季音樂會《燈之河》
演出者:連芳貝 & 台大合唱團
時期: 2019年1月27日
地點: 國家音樂廳
這群來自第一學府的同學們,他們用智慧創造精彩,用自信揮灑青春,用年輕實現夢想,用歌聲留下歲月的跫音。在當今大學合唱團普遍式微,社團活動盛況不復當年的現實環境裡,這群大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用堅定的態度保持優質的演出水準,每場音樂會票房維持長紅的狀況下,始終堅守「一年兩會」的音樂之約,懷著對合唱音樂的使命感,用不同的曲目,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每次的演出都令人連呼嘖嘖,實為大學合唱團的楷模。
更令人佩服的是這些團員在舞台上幾乎是背譜演出,表現了音樂的熟稔度與歌唱的基本功,足以見得他們的努力及高度的自我要求,尤其是莫齊尼克 (Damijan Močnik)《天后頌》的複音風格與塊狀和聲,更須講求音樂的流動性與精準度,紮實的唱功的確讓這首曲子有極高的完整度。貝瑞 (D. Shawn Berry) 的《慈悲耶穌》除了將音樂表現的層次分明之外,再加上手鐘的聲響,更交織出幽微內省、晶瑩剔透的氛圍。
韓國作曲家朴智勳(Park, Ji-Hoon)的作品,近年來活躍於國際舞。這首《螢火蟲彌撒》利用手鐘與燈光明滅的效果,感受到音樂的五顏六色、儀態萬千。在〈垂憐經〉中,充滿戲劇性的轉變,首先在不斷堆疊的鐘聲之後,女高音吟唱出早期猶太調式風格的旋律,再進入充滿節奏性的樂段,整個團隊默契表現亮眼。在〈光榮頌〉中,在平靜祥和的讚美歌聲裡,彷彿訴說著人們最深層的情感,看見在黑暗中不斷閃爍著的螢光,聽見透明澄澈的虔敬告白,充滿了神秘且繽紛的色彩,不論是聽覺與視覺的此起彼落,皆與我們的呼吸頻率達到了一致,著實驚豔了現場的每位觀眾。此外,女高音林慈音在〈羔羊經〉的領唱,那溫暖沉穩的歌聲,像是天使宣告上帝的旨意,與合唱團互相呼應,實收畫龍點睛之效。
帶領台大合唱團十餘年的連芳貝,為國內優秀的指揮家,在她的努力下,這個團史超過一甲子的「老字號」,一直維持著優秀的傳統,每次演出都能帶給團員豐沛的藝術能量,並且委託年輕的作曲家創作及編曲,並且成立「有點感動合唱樂譜」,大量出版優質的合唱作品,不斷為台灣的合唱環境注入新的生命,貢獻卓越。
所以演唱當代國人作品,絕對是台大合唱團每場音樂會的必備曲目,也頗具挑戰性。趙菁文的《於焉》、是為雙合唱團 (Cori Spezzati) 所寫,在細微聲響的波浪中不斷蜿蜒、升降、開展、折射,再用人聲模擬海洋、雨滴的聲響,這群同學們的確唱出了希臘神話中深邃細膩情感。潘行紫旻的《燈之河》是此場音樂會的主題歌,詮釋的相當有畫面,團員們用歌聲表現出燈河的璀璨亮麗,讓人彷彿置身於元宵燈會之中,實為「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似乎也與上半場的《螢火蟲彌撒》前後呼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就是基本功的養成,要有好的演唱品質,最關鍵的就是發聲法,聲樂指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聘請了八位聲樂老師來指導團員們正確的發聲法,這「隱形」於舞台之外的聲樂老師,教導團員們用紮實的演唱技術,才可將音樂的情感精確且酣暢淋漓的表現出來,所以,從舞台的呈現就可看出他們對於聲音訓練的重視,這八位聲樂老師功不可沒。
讓學生指揮在舞台上指揮絕對是美事一樁,是合唱教育很重要的一環,也是學生合唱團的重點訓練過程,但筆者建議助理指揮的部份可考慮減去一首曲子,或是在選曲上的同質性降低。主要是這場音樂會長度過長,對團員的壓力及觀眾的耐力都是挑戰,所以當唱到最後的《窈窕淑女》音樂劇選曲時,團員們已有點力不從心,無法照顧到一些節奏、咬字、身體的協調性等,所以曲目安排實可再多所斟酌。
整體來說,這場演出保持台大合唱團一貫的優質水準,再次見證這群大學生的軟實力,由衷感謝他們「一年兩會」的心靈饗宴。正如音樂會的標題《燈之河》,他們就在燈火闌珊處,用愛與熱情、勇氣與智慧,繼續為台灣合唱藝術點亮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