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虛擬神靈與科技的文化雜化:械動影
分享 | 瀏覽數: 844
|

虛擬神靈與科技的文化雜化:械動影

Author: [2016 特約評論人] 李明學, 2016年11月29日 18時19分

評論的展演: 械動影Psychic of Light


圖版提供|曹筱玥

<械動影>作為跨領域的業界結合,參與的團隊:「孵一間工作室」主要包括藝術家黃心健、陶亞倫、柯智豪、黃凱宇及連俊傑等人,整個團隊於空總創新基地將即時電子音樂創作、結合機動裝置與影像mapping技術,呈現一場跨越民俗、電音與影像的另類視覺體驗。

<械動影>類似一個劇場,又有如燈光秀,更是音樂即興表演,作品所挪用的符號堆疊,不只體現數位時代人們所體驗的日常,在大數據(Big Data)的時代,訊息淹沒著我們的生活,光怪陸離的傳言與正確的知識難以界分,乃至於訊息交織與越行複雜化,作為一個豐富文本的閱讀可能,<械動影>將各式的數據(Data)不斷轉換,從即時音樂變成影像,將意念轉化成聲光視覺,如此不斷地再製,同時也是重新的詮釋,訊息變得表面化與遙不可及,這樣訊息的抽離感搭配電玩語彙的視覺,夜店感的音樂,非線性的刻意組成,像張蔓延的網子,形式、感官、概念與技術相互混雜,呈現一種文化雜化(Cultural hybridity)的體驗,這體驗讓企圖找尋純粹性符號解讀的觀者失去面對的單一主體,回應著後現代所談及,「去中心」,「去本質」,非單一性路徑的樹狀感知模式。視覺語言的使用上,眾多民間信仰中,類似儀式、祭典等象徵性的符號,神明出巡的喧囂與電玩遊戲語言的結合,錯置的視覺語彙讓傳統經驗與記憶混雜在年輕世代與虛擬世界的投射之中,全場電子音樂的即興表演也同時是混置人工(artificial)聲音的不斷累積,重複的節奏中轉化出延伸的組曲,而透過mapping的技術,將影像投影於巨型充氣裝置,創造出龐然大物的幻覺,也帶有皮囊的概念,似乎暗指著人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空洞,中斷穿插的文字顯現,關於欲望的投射,以一種許願樹之姿,宣告大眾。

以文化雜化的觀點來看,<械動影>可視為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詮釋,以一種非考古式的側面介入來使用傳統語彙,另一方面,以電玩動畫與電子音樂的美學,將虛擬美學與新科技轉譯出屬於新世代的可能發展。另外,以表演的場域來論,空總創意基地原為空軍總司令部舊址,本屬於國家軍事單位,具有神秘、威權、嚴肅等場所精神,現今轉化為發展文化藝術的場合,舊式的房舍與平民觀者的出入,在欣賞表演前已有時代轉移的空間錯置感,聲光音樂表演與巨型充氣裝置的搭配,將觀者拉進虛擬的神祇世界,儀式性的祭典穿插3D影像的空間錯覺,觀者面對的是傳統與科技、信仰與欲望與層層交疊於虛擬與現實之間,其所交織出可供觀者精神位移的場域,正作為一種非單一主體式,生產意義與跨域交會的場所。


圖版提供|曹筱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