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聲」-光音盒裡的時間奏鳴曲
Author: 許家峰, 2016年02月28日 21時12分
評論的展演: 《Making Sound 造聲》
展名:WANG Chung Kun 王仲堃 Making Sound 造聲
展期:2016.01.16~2016.02.27
地點: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就在藝術空間
阿公的柑仔店裡,有一座直式長型掛鐘,它靜坐在一處明顯卻常被冷落的位置;某日,阿嬤對阿公說:時鐘停了,來處理一下。話說完没多久,我見阿公走到鐘前,掀開木質外框,從裡面拿出一個很像開水龍頭的鎖匙,對準一個孔插入,轉了轉,這時鐘擺開始咔咔咔咔地擺動著,阿公看著手上的錶調整掛鐘的時針與分針後,蓋上框,那座鐘又開始在我們生活裡轉動著,只是總是在我忽略它時,鐘擺的咔咔聲也會隨之模糊暫時消失。
記得那日下午,推開大門之際,零碎的聲音便傳入我耳裡,這些聲音的顆粒非常明顯,感覺很粗硬又很輕脆,若急若緩的節奏散落在這空間裡;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時鐘的聲音,第二個是環境噪音;時間會出聲嗎?不知從哪時起,被膠導時間會發出滴答聲,又過了好些年,我對時間的想像可能是一首歌曲或一段上下課的路程,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我從畫面、交談、追憶裡試圖想去挖出一段被遺忘的聲響,可能是某年的花東海潮之旅、是初次打開CD隨身聽將CD放入蓋上並按下play鍵、是服役時期在戰情室旁的房間裡敲打著摩斯電碼、是一段曾經…。
「開箱作業系列」,在進大門後第一撞見之作品,我陸續經過幾只木製仿行李箱,聽見好像似木魚聲、沙鈴聲、撥弦聲、刮塑膠洗衣板聲...等,透過身體的感應隨機製造出聲響,但每一次的出聲卻有著不同細微的變化,這些尺寸不一的木製行李箱,是否表示一種旅行的流動或歲月的收藏;第一次聽到時感覺有種熟悉的感覺,聽久了又覺生硬呆板,繞了一圈後回過頭來聽,又好像進入一種帶著波動的抽象夢境;我想起小時候某段日子,跟著母親到工廠工作,那是位於高雄民族路上的工廠,至今我仍不清楚它是紡織還是塑膠加工廠,只知道母親一開工時,陸續按下開關鈕,十數座機器開始刷刷地響起剛開始會覺得它們在合唱著,没多久後便覺嘈雜,過了半天又好像麻痺了,下班前機器又一一的停止運作,明明應是安靜狀態,耳裡卻仍嗡嗡作響著,直到真的離開了工廠,見了其他員工,招呼聲、環境聲漸漸淡入,回想起來是一種既寫實又抽離之感啊。
再往右邊走些,是「複合媒材聲音裝置系列」,含括著《空器》、《無時鐘》、《三十一迴圈》、《傾倒時刻》、《號》等作品組成,我個人覺得很像聲音的混音器,觀眾可以現場操控著控盤,嚐試著製造\混合出聲響,像是一名指揮家揮動手中的棒子,樂聲點點播放著,這讓我想起某個時期流行的遊戲機,如太鼓達人、跳舞機、DJ機甚至彈珠台遊戲機等流行機種,透過手指或腳步的按踩,隨著瑩幕上的符號指示逐一地敲踏出音階來完成闖關遊戲;第一次操作聲音裝置的控盤時,只玩了一會,個人覺得自己對音階的組織概念没有什麼韻律感,操作起來顯得笨拙可怕,出來的聲響像似混亂的噪音般,連我自己都受不了啊。
場內還有一件作品是没有時\分針的鐘,我不太確認是那件作品,但我很喜歡這樣的意象表現,對應整個空間裡斷續的機械運轉聲,然後或輕或重、或急或慢、忽大忽小等混雜的聲響在此流動著,好似再生活不過的生活再平凡不過的平凡、再混亂不過的規律,一切似真如幻;也好比我現階狀態,或許再幾年後我對於立體畫面將趨於平面甚至成一個代碼或音節,我的視界會不會因此進入另一個魔幻寫實呢?我還不敢確定。
展覽最後一天的下午,我拉著另一名朋友再一次前往展場,一來想讓朋友感受一下這有趣的裝置作品,二來想說應會遇見藝術家本人,結果還真被我撞著,和他簡短閒聊一會,他的氣質寧靜又夾著幾分專注,聲音有些低沉、語氣有些輕淡、頻率有些遲慢,可能初次見面有些不好意思吧,他與我分享他的創作與聲音製造的概念,我蠻驚訝他的回應,他對創造聲音的動機,是一種很生活自然地純粹,這倒出乎我意料,但我想了想,這不無道理,聲音本來就是單純的,只是一旦聲音的總類多了,自然的、人為的可能非自然的聲波等,被消化、聽見、忽略、放大、擱置等行為動作表現,可能因自己的情緒、立場、喜好等因素,讓接收到的聲音轉化為合協或變奏或崩壞狀態。
離開前,和友人在門口閒聊著下個目的地時,傳來一陣熱鬧的聲響,他正在為晚上閉幕表演而準備著,他像個鼓手,利落且有節奏地撥弄鍵盘,他像DJ,刷著唱盘似,製造出另一樂景,整個空間瞬間變成他的演奏會,我想像著他可能害羞又認真的神情,這樣的畫面會不會也是另一魔幻寫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