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中的歷史意象,及其當代性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中的歷史意象,及其當代性

Author: [2016年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2016年02月01日 11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


圖版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代藝術隨著大眾傳播媒體的興盛與普及,使得視覺性的符號意象猶如空氣、陽光與水一般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大量影像堆積而成的景觀構成人們生活的本質,存在於媒體世代的一切事物幾近全都轉化為「再現」,並藉由資訊、宣傳、廣告或娛樂消費都特殊形式,成為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中介體,組構出人類生活世界的重要機制之一。

楊茂林的創作透過多種媒材運用、照應台灣1980年代之後的社會轉型、經濟發展與政治現實,透過對台灣政治、歷史與文化的觀察,以批判性的角度、諷刺性的視覺語彙,以及挪用式的文化物件,廣泛地探索台灣當代社會中文化認同與藝術主體性等諸多問題。呼應其創作經歷之歷史脈絡,《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以繪畫、綜合媒材、立體雕塑等媒材,分前衛反動、國族史詩、惡品味、仙班出列、異想幻境五個主題類別,回顧楊茂林近三十年來的創作軌跡。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之後,台灣當代藝術出現了一個新興現象,藝術家開始挪用外來媒體流行文化影像符號進行創作。源自於不同文化脈絡的符號意象在創作者的媒材使用中,形成一個與外在全球社會情境相呼應的藝文世界。楊茂林也不例外的,擅長以挪用的創作手法,吸納卡通漫畫等流行文化意象(如:神奇寶貝、美少女戰士、超人、蝙蝠俠、無敵鐵金剛,甚至到最近的樂高積木),凸顯1990年代後,台灣社會在全球化浪潮下,持續開放所呈現的文化異質融合的後殖民現象。這些作品反映出台灣在媒體全球化語境下,影像景觀的複雜性與文化的混成性。

以《MADE IN TAIWAN》為名的論述精神,是在政治語彙上的批判。楊茂林過往近30年的創作過程,便是以反抗威權體制的媒介,以「批判性」的角度刻畫當時緊張社會關係而受到外界矚目。其作品從權力關係、政治、歷史與文化等敘事軸線,以「台灣」為核心,表達對其成長土地的情感與關懷。此外,以《MADE IN TAIWAN》為名的論述精神,亦是在文化認同上的矛盾。楊茂林挪用與素民生活最貼近且具影響力的動漫角色,詮釋台灣90年代後的社會文化氛圍,其激烈的影像修辭(運用象徵物、動漫角色間的交媾等),即是一種「自我反思」性的角色,用以揭櫫當代流行文化瓦解文化原存的區域性概念。

此外,楊茂林在2000年之後創作,透過立體雕塑,將美、日的卡通漫畫角色,與傳統宗教神明典制中的大王、明王、菩薩、如來等護法神像相結合,創製出一尊尊的卡通神祇,透過佛教教義的轉化,讓流行文化中俱備正義使者形象的英雄人物,列入「仙班」。此一視覺語藝的政治策略不僅創造出神聖卻具有童趣的奇幻景緻,更解構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意象,透過此一策略暗示著當代社會價值體系的轉變,與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含混交織情境。

總觀《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的作品,可以發現其作品寓意是作品內部圖像與視覺區塊的總和,藉此傳遞出楊茂林對台灣社會與文化的觀察。從早期批判性的文化認同議題思考,到近期反映外來文化的衝擊與影像,深刻蘊含在楊茂林創作立場與作品敘事軸線的轉變,正是過去20-30年來,台灣社會、歷史與文化各面向的巨觀寫照。


圖版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 | 瀏覽數: 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