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的境況與存在的想像:短評《夢・棲地—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
Author: [2016年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2016年01月28日 23時07分
評論的展演: 《夢・棲地—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存在」對一個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來說是困難、矛盾或是辛苦的。
倘若馬克思所言「不是人的意識決定人的存在,而是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意識」不假,那麼「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他的本質則需由他在整體社會狀態中的位置、關係來討論。而這一整體社會狀態的最核心機制便是在於「特定生產過程與型態所構築出的社會關係」,則「人」和「社會關係」之間的「相接點」就在於「人」和「特定生產過程與型態所構築出的社會關係」之間。依此,人的生存狀態、物質生活世界,及其交互間的作用關係成為一複雜且難解的議題。
「科技」突飛猛進,造就了生活的便利,也讓「人—物—世界」(being—object—world)的交互關係充滿悲觀的想望。反觀在人類文明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戰表意著人類透過線性生產所創造的機械文明(飛機、大砲、坦克車)毀滅了人類文明的本身。此種高度現代性的科技展現明顯地延續到當代社會生活中,更造就「數位」替換「類比」、「人工」取代「自然」、「虛擬」混融「真實」的當代景觀社會情境。
不言而喻,人們的經驗存在於自身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裡,而非存在於客體本身,這形成了一種「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I-relation-world)。這種現象學式的生活世界觀宣稱的即是「事物是被呈現在某一個時間面向、被放置在某一個空間面向之中。也就是說,事物存在於某個視域裡,且呈現於視域之中。」[1]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劃的《夢・棲地—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在某種程度而言,透過多樣媒材、當代科技與觀念意象,展現對「公/私領域」、「現實與幻境」與「未來想像」三地主題的思考,呈現出青年藝術家對自身的境況與存在的想像。
藝術創作與時代環境的變遷有著緊密的關係,當代社會已經增強了特殊的文化趨勢和文化進程,這個急速變遷的特徵已經表現出更嚴重的文化爭論、不和諧、不穩定和轉換等問題。與此之前,疏遠的人類文化形式已經被帶到較親近的關係,導致公/私領域界限的模糊,並大量增加了文化不和諧的狀況。這些不斷增加的不合諧(新意義和新的無意義,或傳播鴻溝),刺激了藝術家進而對現實與幻境(去/非現實)議題的探討,重新審視事物存在的本質,並處理身體性、物件與場域空間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二十一世紀的數位科技媒體,更讓青年藝術家們能夠超越現實的囿境,論述未知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