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可視化不可見的聲響:由音訊轉化的《和諧國度》
分享 | 瀏覽數: 739
|

可視化不可見的聲響:由音訊轉化的《和諧國度》

Author: [2016年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2016年01月28日 22時43分

評論的展演: 葉廷皓《和諧國度》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聲響的本質應該是什麼樣子?「本質」,某種程度來說應該是純粹意識,獨立於經驗而成為先天的,因為它能構成經驗的事物而成為本體,正如胡塞爾(Edmund Husserl)所言,一個個體最獨特的存在中呈現為什麼的東西便是本質。[1]聲音作為一種藝術表現的媒材,其實亦有近似三度空間的本質,因而對聲音進行視覺化再現的可能性便超越了傳統對聲音的感知,其中對於「雜訊」或「噪音」的視覺表現,更具備廣大的想像的空間。葉廷皓於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創作案補助的作品《和諧國度》便是透過數位科技的輔助,將極度細微的聲響極度放大,大到令人無法忽視。

數位科技的創新(如:擴音設備、音軌模擬、速度調變、程式編寫等)打破了固有的思維與時空侷限;科技的創新更促進了聲音的「不可見性」(invisibility)產生轉變,允許抽象的表現形式透過可視化(visualization)與其的融合,達成聲音藝術作品跨領域展示的手法,讓各種藝術形式在同一時空場域中並存,產生感官融合的可能性;同時,節奏韻律的不可見現象與程式編排的時間性被轉換成為一種視覺化多感官的經驗(multiple sensory experiences)。

《和諧國度》的聲響來自於人們日常生活周遭所製造出的各種聲響,透過裝置的收音,經由有意、隨機的編排與數位化的轉換,並設計出相對應的抽象視覺影像造就空間場域中的迴響╱共鳴,以利驅動影像的節奏表現。讓不和諧的原音表現轉化為一個虛擬的「音譜」,成為螢幕中電腦影像投射的驅動元素,創造一種和諧包覆式的融合感知。換言之,「音譜」乃是在生活世界的細縫中生成,視覺的呈現與聲音旋律的展現則是透過創作者製造聲響驅動既定的程式邏輯。

在《和諧國度》這件創作中,觀者對外在訊息接收的感知反轉了以視覺為中心的主導意識,並將聲音提升到與視覺同等重要的地位,並藉此輔助聽覺意識的覺醒,以致視覺的效果退居於背景之中的感官經驗。此種身體感知(body perception)的現象,可以「身體感」來解釋身體經驗的種種模式變樣中不變的身體感受模式,並以此為經驗身體的構成條件,亦即:以身體為基本現象表達時,必須考慮自身身體與它者身體的交互表達問題。

依此,聲音伴隨著(更精確地說應該是包含了)影像與物理存在的形式,造就了一種即時動態性。在《和諧國度》的沉浸式環境中,多重感官刺激的閱讀與聆聽形式允許更大的可能性,並提供著多重層次的意義表達(即便聲音表現與影像再現的重構可能是無意義的)。這個動態性的特質並不是單純地增加了了解聲音姿態表現的可能性,其特質是從根本的層次中改變了聆聽與觀看的基本認知方式。其中更表現出數位科技的斷裂、非線性或不完美的重複性其實創造出一條獨特的路徑,並反映著使用者的選擇、興趣與意向,同時也反映著使用者的存在脈絡。

在當代數位藝術創作者葉廷皓的系列作品,不斷地提出關於主體存有,及其對應空間的相關問題,其《和諧國度》將展場的空間與影像物件還原成「點・線・面」的網格(wireframe)世界,進而呈現事物在數位世界裡的想像樣貌。

 

[1] 張雲鵬、胡藝珊。《現象學方法與美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頁34-35。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